close

    在台灣,一直沒有一個單位或機構專門從事皮包(皮件)製作的完整教學,有的僅教設計,有的僅教打版,有的是布包類的製作,要不然手縫皮件也是最近蠻熱門的課程,但以真皮作為教學重點,且強調工廠實務及流行設計的皮包(皮件)製作課程似乎找不到,所以很多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們一直不得其門而入。


    禾亞的二位老師,從代理進口皮件銷售批發,一直到邁入製作皮件的領域,已在皮包行業苦心經營十數載,從門外漢到熟悉門道,慢慢將經驗轉換成一門課程或可傳承之技藝,其中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也。


    數年前張老師漸漸發現,代工不是皮件產業唯一的路,代工要能賺到錢,必定要衝量,不斷地擴充產能,在微利時代既辛苦又充滿不確定性,如果想做精品,經營品牌,就不能採取相同模式。


    所以與其在代工市場的紅海裡浮沉,還不如在台灣經營屬於台灣自己的皮件精品,誰說只有歐洲人會做皮件,當M.I.T.(made in taiwan)的商品越來越少之際,我們才越要M.I.T.,這才是台灣皮件未來要走的路。


    三年前回台灣後,發覺台灣的皮件工業幾不復在,有很大的斷層,老師傅退休了,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,想做的人卻不知如何開始,發現了一堆問題後,老師決定先放下原來的想法,轉而做一項吃力不討好,沒人願意做的工作,就是皮包工藝的傳承。


    台灣早期的皮革工藝幾乎都是往皮雕、皮塑方面發展,但是這些工藝及技術並不太具有商業性,一個不能被量化的技藝不能解決多數人的需求,雖然從事皮革工藝不一定能賺大錢,但至少要能有足夠三餐溫飽的收入,傳統的皮革工藝學來作藝術品不錯,可是拿來作商品卻有其難以量化、流行性不足的問題存在。


    有鑑於此,工廠流行包款的量化技巧,就是老師想傳承的觀念及技術,將工廠的加工方式拿來作少量精品加工,既有手工皮件的味道,也能有效減少庫存,除了減低銷售者的庫存壓力,少量多樣也是目前皮包產業的生存之道,順便為減緩地球暖化危機盡一份心力。


    初期為了設計皮包(皮件)製作的課程,老師會去尋找已有教授皮雕或皮件相關工藝的地方聽課,觀摩其他老師上課內容及教室狀況,藉以充分了解想學習皮革工藝學員的需求,如此方能設計出大部份人都能適用的課程內容。


    這樣的做法好處是,教學內容可以設計的更完善,但壞處是,會有些老師到處宣傳說禾亞的老師也是跟他學習後才出來教的……..,ㄟ~這個問題就只能謠言止於智者了,無所謂,能給自己的學員最棒的內容,最符合學員需求的課程才是王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oyabag 的頭像
    hoyabag

    禾亞皮作坊~創意皮包的異想世界

    hoyab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