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工的價值 獨一無二 精緻、品味、彰顯身份 (轉自中時)
「手工」在工業革命以後被能夠大量生產的機器所取代,大量、標準化、低價成了現代化的代名詞。但當大家生活富足、品質品味逐漸抬頭時,這些大量同質性高的商品逐漸無法滿足需求,於是,一套四、五萬元的名牌手工西裝,一個數十萬元、要排一、兩年才等得到的名牌手工皮包,還有一件上萬元的手工襯衫等,開始受到品味人士的青睞,能夠做出「和別人不一樣」、「獨一無二」商品的手工師傅身價開始在世界水漲船高。
曾幾何時,品味人士選購領帶時,一定要翻開背面,看看上面有沒有「hand made」兩字,因為
沒有這兩個字,代表這條領帶是「大量生產」的粗糙品,而「手工」兩個字,代表的是精緻的一方。過去的中山北路堪稱是手工品的大本營,除了一間又一間比鄰的手工鞋店外,還有手工褀袍、檜木桶,要找手工的高級品,中山北路走一回便能掌握。不過,隨時代變遷,相較於國際知名品牌重金養成手工師傅,台灣的手工師傅卻面臨失傳的危機。
因為,「手工」商品製作過程辛苦,大部分嚐過從學徒到師傅訓練過程艱辛的老師傅們,根本不願意自己的下一代接棒,大家只要有能力,就會讓小孩繼續求學,擺脫「做工」的辛勞,像西裝、褀 ;袍、皮鞋等已經採用機器生產很長一段時間的行業,技藝珍貴的手工師傅,卻一個個退休或打算退休去了。相對於台灣手工師傅的大量退休,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卻仍然保有不少手工製品,像手工皮包、手工皮鞋、衣服等,受到全世界人士的喜愛。
一件稀鬆平常的布料,經由師傅巧手、巧思設計成服裝,可以用數倍的價格賣出去,因為能夠製作出有特色的師傅,是經過時間、經驗累積而成,只是,在台灣喜歡「量身訂做」的人,只是少數,而且,無法支持這些失傳中的技藝繼續生存下去,老師傅們空手一身本領,也只好向環境低頭,而這些獨家技藝的傳承工程,必須由政府發動,才會受到重視。
留言列表